英美兩國留學體驗
【薦讀人語】:經常有家長和學生問我,為什么為明舉辦國際班,選擇去美國而不是其他國家?我想這個答案可能是多樣的,比如美國社會管理模式、科技創新、平等尊重的文化、對體育與閱讀的熱衷,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對于中國具有特別的吸引力與借鑒意義。當然,英國、法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發達大國亦有諸多可鑒之處。第十三期親子共讀選錄一篇關于留學的文章,對于英美兩國作出對比。這種長期親身經歷之后寫出的文章,雖是一孔之見,卻值得一讀。薦讀人:徐揚華
英美兩國留學體驗
作者簡介:李曉鵬,重慶江津人,著有《學習改變命運》、《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等書。本文刊登于《大學》雜志。
我運氣比較好,能夠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實為人生一大幸事。劍橋和哈佛都是世界一流高校,很難說誰更好一些。實際上,哈佛大學就是由劍橋大學的一批學者創立的。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是世界上都很有名的,剛一接觸,會覺得他們彬彬有禮,言談舉止都非常有風度,很有貴族范,膜拜之情油然而生。但接觸久了,就會發現這種彬彬有禮的背后,多少隱藏著一些傲慢和保守。他們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禮儀和態度,很難做深入坦誠的交流,即使你在英國呆很長的時間,也很難融入他們的圈子。在英國,不同文化背景來的人們會更喜歡呆在自己國家的那個小圈子里面,文化之間的交融并不密切。英國本土的學生,周末就湊到酒吧喝酒狂歡;俄羅斯的同學們會每個周末到東正教堂做禮拜;中國的學生則會每個周末聚餐打牌;法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剛開始,我還以為英國人和美國人是一伙的,因為他們都說英語。后來才發現,事情并非如此。去蘇格蘭旅游的時候,遇到一個到英國來旅游的美國小伙子,我們請他一塊吃我們做的飯。他很開心,就跟我們聊起來。談到英國人,他說: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總是一個鼻孔出氣,但英國人和美國人其實互相瞧不上。英國人認為美國人缺乏教養、庸俗墮落,美國人則認為英國人高傲保守,冷漠刻板。
等我到了美國立刻感覺到這種巨大的差異。美國佬是很大大咧咧的,說話的時候動作很夸張,對人總是充滿熱情。因為沒有那么多規矩和禮貌,溝通起來反而更容易。感恩節的時候,我們的教務秘書,一個西點軍校的畢業生、退役軍官,把各個國家的同學們邀請到他家里聚餐。這種在英國幾乎不可能發生。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建立的國家,只要你喜歡這里、愿意住在這里,你就是美國人,也可以同時是其它任何國家的人。
這番話讓我覺得非常感動。這是一個大國和她的人民才能有的氣度。在英國,這種話幾乎不可能聽得到;那是一個有著保守的宗教信仰和悠久的歷史傳承的國家,即使是社交宴會,也一切都得按照古老的傳統來。在劍橋,也時常會有各國同學都參加的大聚餐,叫做Formal Hall,翻譯成中文應該叫正式晚宴。參與者必須穿正裝,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學院,西裝革履可以勉強過關,但在一些歷史悠久的保守的學院,比如牛頓所在的三一學院,西服也不行,正式的服裝是Gown,就是黑色的學袍,哈利波特電影里面穿的那種。
相比之下,美國不管是周末、重要節日,街上都人滿為患。哈佛的周末聚餐和Formal Hall比起來要自由散漫的多。就在肯尼迪學院中間的那個大草坪的石頭桌上,擺滿了各種食物,有牛肉、土豆、水果、米飯,自己端著一次性餐具去取,然后隨意坐在凳子上或者草地上三五成群的聊天,享受周末的陽光。如果趕上盛大的節日,比如一年一度的查爾斯河皮劃艇大賽(Head to Charles),那就是沿著查爾斯河的兩岸排上各種食物,連綿有好幾百米,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可以一邊觀看皮劃艇比賽一邊享受各種食物。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人與人的交流、文化和文化的交融,就會變得容易了許多。
總之,在生活上,美國人的生活習慣與中國人更接近:比較喜歡享受世俗的生活,吃吃喝喝,沒那么多規矩。因此如果一個典型的英國人、一個典型的美國人和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在一起,如果他們在語言上沒有太多溝通的障礙,大部分情況下,你會發現那個美國人會與中國人比較談得來。正因為如此,對中國的留學生來說,融入美國社會要遠比融入英國社會容易得多。
英國(其實也包括整個歐洲),它的大學普遍有一種古典的學術氛圍,比較強調一個人獨自從事長時間的抽象理論研究。而美國則比較注意學以致用,關心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很多人都知道,劍橋大學是世界上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
體現到學生的培養上,英國比美國也比較寬松。英國大學的博士研究基本沒有很硬的指標,主要是學生自己和導師商量著辦,最后提交一篇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了。英國的博士學位一般是三年,碩士只有一年,而且優秀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請讀博士無須擁有碩士學位。這就產生一種情況,國內一些優秀的本科生,直接申請到英國讀博士。三年以后,他的同學們還剛剛國內碩士畢業,他就已經是英國名校的博士了。節約了大量的時間。當然具體質量如何并不好說,有可能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名不副實。英國教育的核心理念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相反,美國的博士生培養制度就非常嚴格,他們比較相信制度,不太相信個人的興趣愛好雄心耐性之類的主觀品質。博士一般要五年才能畢業。前兩年需要系統的學習本專業的各門課程,考試成績合格,然后要閱讀本專業指定的數百本專業書籍,參加博士論文申請考試,既有筆試又有面試。考試通過了,才能開始撰寫博士論文。很多難以通過考試,或者博士論文水平創新不足的,一個博士學位讀個七八年是常有的事。讀博士讀一半讀不下去了,看不到畢業前景,半路棄學去找工作的,在美國也是一大把。至于碩士的培養,美國一般是兩年,也比英國要嚴格一些。
因此,我喜歡劍橋勝于哈佛,原因是非常個人化的。我在生活上不太講究,雖然不喜歡清規戒律,但也并不害怕在英國過清心寡欲的生活。而在學習上比較討厭太多的考核標準,喜歡自己一個人鉆研思考。然后,喜歡安靜,獨自一人在古老的、靜謐的校園中漫步沉思,享受那種逃離俗世的純粹做學問的感覺,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跟現實沒有那么密切聯系、沒有那么多功利色彩的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全世界沒有比劍橋更好的地方了。
我想我說的已經夠多了,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喜歡享受中式美食,過不慣清淡的生活的,應該會喜歡美國;希望自己的學習的知識能夠盡快的學以致用,密切關注世界時事的,應該也會喜歡美國;喜歡被考試等各種形式逼著學習,不然就可能犯懶的,也應該去美國;喜歡人際交往,做事愛扎堆的,應該去美國。希望體驗異國文化風情的,應該會更喜歡英國,因為那里的西方傳統文化保留得更徹底;喜歡一個安安靜靜的思考,不想被打擾,希望研習一些純粹的理論問題而遠離世俗喧囂的,英國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當然,這一切都并非絕對,它只是根據我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言,僅供各位參考。
徐揚華校長關于“為明親子共讀”的幾點說明
1.《為明親子共讀》旨在促進書香校園、書香家庭的建設,推動探究性閱讀與研究性學習,最終拓寬孩子的視野,增益孩子的人文素養——一個優秀的家庭應該是,父母帶著自己的人生智慧,在有意思的活動中,帶孩子探索世界。比如,帶孩子看有意思的電影并給出多種評論意見、提出某個有意思的問題并一起閱讀和討論、設計并實施一次郊游或社交活動,等等。單就親子共讀活動來說,我們不妨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與孩子一起去搜集資料、去討論。比如,本期話題是英美留學,其中就可以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傳統教育與美國傳統教育的利弊比較、哪樣的人適合去美國留學并歸國發展,等等。我們可以去網絡搜集相關文章、到“天涯社區”看相關精華帖子、到當當書城選購相關圖書。真正有意思的親子共讀,應該具有智慧的快樂,有思辨性和啟發性。“帶孩子探索世界”,這需要父母的智慧,更需要父母的用心。身為父親,我常常覺得愧疚,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太少,沒有非常用心地“帶孩子探索世界”,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個性與思辨力逐漸定型,心中不免惶然。
2.我們大力提倡和鼓勵父母帶孩子選購圖書。本學年,學校給孩子們開設了語文“第二教材”校本課程,小學選讀的是清華附小《名校新讀本——整體閱讀》,初中選用的是《讀者——中學生青春讀本》。一個多月以來,我們發現,孩子們非常喜歡“第二教材”,喜歡語文“校本課程”老師。我提議,父母不妨帶孩子選購一些圖書、訂閱一些報刊。比如,您上網查看少兒科普讀物,您可以看到當當書城熱賣的《神奇校車》《小牛頓科學館》。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某個意義上就是他的閱讀史”。我們不能不重視孩子的閱讀啊。
3.應部分家長要求,自即日起,《為明親子共讀》閱讀感想由家長和孩子另紙撰寫。以便各位家長保存《為明親子共讀》文本。同時,我校官網“家長專欄”刊登了歷期親子共讀文章,可供查閱。閱讀感想可以交給班主任,更歡迎以郵件形式發送給為明傳媒編輯部張嵐老師(張老師郵箱zhanglan@weimingedu.com)。
徐揚華
201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