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薦讀人語】:寒暑易節,馬年將至。2014年,為明將迎來首屆中考,根據目前情況看,我校學子必將創造輝煌戰績。中學校區于去年12月已經全面封頂,將于今年7月之前竣工,首批面向全省擇優錄取高一新生4個班(含北大清華班1個班)、美國國際高中1個班、藝術高考班1個班。在此新年之際,祝福各位為明學子和家長朋友健康快樂!
本期為明親子共讀的第一個話題是“自主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中國最知名的老師之一,當屬魏書生先生。他經常出差,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能力很強,自覺堅持每天各科做一頁紙的作業,堅持“人人擔任班干部、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堅持體育鍛煉,堅持注意力和記憶力訓練,帶頭常年堅持寫日記自我教育自我鼓勵,甚至堅持利用寒暑假預習整本書、“開學第一天就搞期末考試”。當前,普通中學最頭疼的問題,一個是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一個是大班教學、沒有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和個性化輔導,導致高中差生越來越多。3月份,我校將召開各年級家長會,就這些話題與各位家長朋友深入交流。
第二個話題是“大慈善家邵逸夫”。邵逸夫先生曾經吝嗇到不愿意多出1毛錢買包子,但幾十年來,他僅在中國大陸地區就捐出40多億港元給教育界,共計建起6000多個項目,全國各地大學、中小學遍布幾千個“逸夫樓”。他的創奇一生值得我們了解,身為炎黃子孫我們為邵先生驕傲。
為了進一步拓寬為明家長之間、家校之間的溝通渠道,促進為明“書香家庭”建設,我誠邀各位熱愛閱讀、熱心學校教育的家長朋友加入“為明親子教育QQ群”(群號 343524958)。申請入群時請告知孩子真實姓名,以免做廣告等閑雜人等入群。本群成員的義務是:仿照“為明親子共讀”寫作模式,每個月給孩子或家長推薦1篇您讀過的好文章。我期待大家在這個平臺上讀到更多好文章,認識更多新朋友。 (薦讀人:徐揚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他沒有當過一天校長,但是他的名聲卻蜚聲校園內外,在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他沒有做過一天教師,但是他培養的人才卻家喻戶曉,在很多藝人眼中,他是當之無愧的電影教父;他是一個商人,但是卻在教育、科技領域享有盛譽,“逸夫樓”、“邵逸夫獎”,成就了多少人的夢想。
1月7日,著名的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歲。斯人已去,但是蒼穹閃耀的“逸夫星”卻永恒。
“樓主”邵逸夫: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年輕人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在他們就讀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有一座“逸夫樓”。在地圖軟件中搜索“逸夫樓”,會發現神州大地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紅旗,有人評價說,邵逸夫以一己之力,蓋起了數量堪比中國收費站的大樓。
1月7日中午,站在寫有“逸夫樓”三個字的大樓前,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晨陽希望學校校長樂平海心中感慨萬千:“多虧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學樓,經受住了蘆山強烈地震的考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邵逸夫是以“慳吝”著稱的,甚至可以用“斤斤計較”來形容。他的創業史中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曾經拒不批準劇務花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賣的饅頭才1毛錢一個。
邵逸夫先生多年來致力于支持內地教育事業發展,卻是非常慷慨。據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先生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迄今贈款金額近47.5億元港幣,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除了支持學校的硬件建設,邵逸夫還是“東方諾貝爾獎”的設立者。上世紀80年代末,他便告訴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自己想要設立一個像諾貝爾獎一樣的科學獎。這個想法在2002年變為現實,目前已經連續頒發10次的“邵逸夫獎”涵蓋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領域,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其金額媲美諾貝爾獎。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原所長陳省身先生于2004獲得首屆“邵逸夫數學獎”。
更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邵逸夫獎的獲獎者在得獎后不久,也拿到了諾貝爾獎。
“教父”邵逸夫:培養燦若星辰的演藝明星
璀璨星空,有一顆“邵逸夫星”。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在影視界,邵逸夫正是一顆照亮無數明星的教父級人物。他對影視娛樂界的最大貢獻之一,當是開設“無線藝員訓練班”,培養了劉德華、周潤發等家喻戶曉的明星。
1967年,邵逸夫參與創辦無線電視臺(TVB)后,開設了“無線藝員訓練班”,打造了引領華人影視界數十年的黃金一代。
那時的香港沒有專門培養演員的演藝學院,1971年由TVB創辦的“無線藝員訓練班”也就成為了香港藝人的“明星夢工場”。這個培訓班每年舉辦一期,學期為一年。這是一條成熟的造星流水線,藝員前期學習表演、臺詞、舞蹈、武功、編劇理論、攝影概論、電視工程等基礎知識,后期是表演實習,中間經過多次考試,優勝劣汰,畢業者即成為“無線電視”和“邵氏兄弟”的簽約演員。
此后,從這里走出了一大批華語影視界叱咤風云的人物,他們有的成為了家喻戶曉的TVB當家臺柱;有的成為了聞名世界的華人明星;還有的成為了在華語影壇乃至國際影壇上享有聲譽的大導演、制作人。他們中有我們熟悉的周潤發(1974年第3期)、陳玉蓮(1977年第6期)、湯鎮業(1979年第8期)、黃日華(1980年第9期)、苗僑偉(1980年第9期)、劉德華(1981年第10期)、周星馳(1982年第11期)、梁朝偉(1982年第11期)、劉嘉玲(1983年第12期)、杜琪峰(1975年第4期)、關錦鵬(1976年第5期),可謂是人才輩出、星光熠熠。
“長壽老人”邵逸夫:從未停下奔跑的腳步
叱咤風云娛樂圈大半個世紀,邵逸夫一手打造了邵氏和無線兩個影視王國,出品過數千部影視作品。不過,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比不上他所經歷過的百年人生精彩。
有人說:邵逸夫的人生比戲更精彩。沒錯。
邵逸夫有一個有趣的英文名字叫RunRunShaw,關于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多個版本。一說他在天一影片公司做勤雜工,在他大哥邵醉翁手下鞍前馬后,如同一個跑腿的小廝;一說邵逸夫初到新加坡時,常騎著自行車跑來跑去送拷貝;邵逸夫自己的解釋則是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話“仁楞”與英文RunRun的讀音相近。但無論是哪一個原因,邵逸夫的人生就是這樣,一直處于奔跑狀態。107年的傳奇人生,他從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真可謂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主要經營顏料生意,在20世紀初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邵玉軒病逝時,康有為、虞洽卿、盧永祥、譚延闿等晚清與民國風云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但邵家的眾多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故人們稱他為“六叔”、“六老板”。
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起于1924年,這年大哥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于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
1925年,邵氏四兄弟創立的天一電影公司制作了電影界公認的史上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武功高手飛檐走壁的絕技第一次被搬上大熒幕。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裝片、武俠片,劇本也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故擁有了不錯的口碑。
天一公司的崛起,讓當時上海灘電影業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脅,于是聯合其他五家電影公司,限制已經購買這六家公司影片的發行商購買天一等公司的影片,這一事件被稱為“六合圍剿”。邵氏兄弟決定避開鋒芒,將電影事業從上海轉到南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到新加坡與三哥邵仁枚合力開拓南洋華人電影市場。邵氏兄弟逐漸組成龐大院線和發行網絡。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決定發展有聲電影。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他抱著一小塊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終于獲救生還。但艱苦驚險終有斬獲。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獲利頗豐,成本僅僅一萬元的影片,僅在廣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
50歲邵逸夫轉戰香港 重振邵氏兄弟
1937年后,南洋淪陷,邵氏兄弟的影業發展進程被打亂,后來被迫關門。抗戰勝利后,時年50歲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從新加坡轉戰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Shaw Brothers),開始了香港電影的霸業。
邵逸夫以32萬元買下當時還是一片貧瘠的清水灣地皮,修建了占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采用片場制,流水線作業,由于擁有自己的發行機構和合作伙伴,邵氏兄弟公司從電影制作、發行到放映都非常流暢。每年產量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制作基地,有“東方的好萊塢”之稱。
“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20年。由默片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由時裝到古裝,由大型古裝到黃梅調,由黃梅調到武俠片,邵氏電影的每個嘗試都給中國電影業帶來了新的可能。
70歲入主TVB 壓倒亞視,打造黃金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后,香港電影產業一度式微,邵氏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而邵逸夫則轉戰電視圈。
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并增持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隨后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臺和翡翠臺兩家電視臺,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提高了“無線”制作劇集的質量,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
邵逸夫入主后,用其智慧帶領TVB走入黃金時代,《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等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TVB旗下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也都是華語影視圈和歌壇的“教父級”人物。如今TVB是全球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臺,每年要生產520集的電視劇,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臺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
治事之勤:70歲高齡仍每天工作16小時
在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紀錄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導演張徹這樣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
邵逸夫“懂得捱、能吃苦”,他的“慳吝”一如他的慷慨慈善,早已傳為佳話。創業時期的邵逸夫曾經連劇務去外面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也拒不批準,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才1毛錢。
【親子探究】
1、美國富豪向來有“捐資做慈善”的傳統,從勒克菲勒到比爾蓋茨,這一傳統代代相承。以至于美國頂級私立學校(美國絕大部分頂級大學均為私立)主要依靠校友捐贈。中國富豪也有一些熱衷于慈善事業的,比如邵逸夫先生,但是,中國尚未形成“捐資做慈善”之傳統。想一想,這是什么原因?將來會不會有所改變?
2、我校有學生利用暑假,自學了一個學年的教材,成功從四年級跳級升入六年級。他每天堅持看似“枯燥”的學習、做題,鍛煉了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體會到了“大預習”和自主學習的成功和快樂。我校一直提倡自覺學習、自主學習,在每一節課都給學生們更多獨立自學、合作探究的鍛煉機會,但家長問卷顯示,對于“學生自覺自主學習”方面,家長滿意度較低。思考一下,這是什么原因?“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新的一年,你打算如何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寒假里同學們寫學科作業,能不能完全自主管理,合理安排時間,每周抽出1天時間,認真完成作業?
3、寒假里老師布置了一些作業,包含“素質作業”和“學科作業”。其中,有一些是“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我們希望,家長能抽出時間幫助孩子,或者參與其中。對于“素質作業”,學校的態度是開放的,家長如果覺得自己有更好、更適合的個性化作業,可以不做學校布置的素質作業。
我們認為,素質作業如果能和親子活動結合起來,會更有效果。無論是跟孩子一起看電影和做影評,還是一起旅游并研究景點文化;無論是一起商量確定親子共研課題,還是一起體驗社會各階層生活;無論是從事一次公益活動,還是一起到企業開展社會實踐;無論是在走親訪友中學習識人之道,還是在戶外體育活動中感受生命成長;無論是全家一起讀書,還是送孩子特長培訓;點點滴滴的親子活動,帶來的將不僅是孩子的成長,還會有家長的感悟。
如果您愿意,不妨將您家庭的“素質作業”發到“為明親子教育QQ群”,讓更多人關注和分享您全家的喜悅與感悟。
(本期“親子探究”命題人:徐揚華)